上个月读完了《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收获很大。这本书告诉我在面对许多信息时,我是否选择相信它。
对某个信息(可以是一句话,新闻或他人的评论等),要先找到它的话题是什么,对这个话题所下的结论是什么,以及是如何证明得到这个结论。本书大部分内容都集中在证明这个结论的过程上。而证明结论的东西就是证据,书中从多个方面介绍了如何发现这些证据的谬误。这里举一个书中的谬误:滑坡推理。它指的是在论证过程中,将某一初始事件或行为视为不可避免地导致一系列逐渐恶化的后果,最终引出一个极端或灾难性的结论,从而试图阻止或否定最初的行为。以下是例子“如果我们允许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那么他们就会开始玩游戏,接着会忽视老师的讲解,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辍学。因此,我们绝不能允许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这个例子就使用了滑坡推理谬误,认为学生使用手机后就会玩游戏,再导致学习成绩下滑以至于辍学。事实上,使用手机不一定会玩游戏,而玩游戏也不一定会导致学习成绩下滑,这需要看学生自己的自制力。书中还提到其它的类型的推理谬误1,以及如何判断证据的可信度。
按书中所说,通常没有绝对正确的推理,对于推理的证据,我们应判断它的可信度如何,而不是它是否正确。从以下方面判断证据的可信度:个人经验,权威的意见,他人的证词,科学研究,案例,类比和统计数据等。这里列出书中以 权威的意见 作为证据时,如何判断它的可信度:
- 权威人士在某一特定问题上具备多少专业知识或接受过多少专业训练?
- 权威人士具有发现事实的特殊方法吗?
- 是否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权威人士具有歪曲影响的相对自由?
- 该权威是否常常作出可信的声明并由此获得了良好的声誉?
- 以前我们有没有相信过该权威人士?
我在看这本书时,批判性思维的逻辑令我印象深刻。尤其看到可以从他人的推理中确定他的价值观,以及通过他人的推理逻辑,再得到一个新的推理从而推翻原有推理,让我折服。但我目前只能感觉到哪些话有问题,却找不出具体的原因,距离上面的层次还差了好多。至少读完本书后,我知道了是否要相信一句话,需要对它提问。